了解自己,决胜未来
据哈佛大学商学院上世纪60年代对某大学学生的调查,10%的大学生具有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,70%~80%的大学生只有简单的规划,而10%~20%的大学生则没有规划。后来在90年代的追踪反馈调查中发现,具有详细规划的大学生大部分成为美国社会各行业的精英,只有简单规划的大学生则大部分成为中等阶层,而没有规划的大学生有76%依靠领取救济金生活。
生涯规划如人生望远镜,看多远才能走多远!提早勾勒人生的蓝图能让人在遭遇迷茫时找出前进的方向,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。从传统意义上来讲,大学阶段一般是职业生涯的起点,但是由于大学专业的选择往往从高考前后的志愿填报开始,高中阶段开始着手生涯规划,更能让学生在志愿填报时有针对性、有目的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和专业。
了解自己才能决胜未来
苹果总裁乔布斯曾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致辞:“你的内心与直觉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,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。”扪心自问,我们想要成为怎样的自己,我们该如何了解自己?或许你在这些问题上存有疑惑,而生涯规划就是将我们隐藏在潜意识下的内心想法与直觉暴露出来,让我们在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的前提下,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。
很多同学在寻找自己兴趣和潜能时,经常陷入一个误区:试图让兴趣指引方向,他们误以为只要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,发展方向就会逐渐明朗。但是生活兴趣不等同于职业兴趣,比如某个人喜欢打篮球,但是当他仅仅因为兴趣就决定当一名篮球运动员并不明智,因为他是否具备成为专业篮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还无从得知。所以说,生活兴趣不一定是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,生涯规划也不只是帮助我们发现兴趣而已,而是要对自己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与考量。
另一方面,由于本该发现和培养兴趣的年纪,我们大部分的时间被用来完成作业和考试,这造成95%的年轻人在中学时不知道自己能力特长是什么,职业兴趣是什么,通过生涯规划的理论学习,至少能帮助学子们提前思考自己的未来。那生涯规划如何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兴趣呢?在实践中,我们经常将职业活动兴趣分成以下九个方面,同学们不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匹配一下,来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。
①喜欢使用工具:喜欢运用技能、操作方法和工具、机器打交道,对应的典型职业有机械师、电脑组装与维护人员等。
②喜欢感性创造:喜欢想象,并加以具体化地制作或创造某种东西,具有创造力,对应的典型职业有画家、作家、建筑师等。
③喜欢表现自己:喜欢引人注目,展示自己的特长,对应的典型职业有演员、模特、主持人等。
④喜欢控制与影响:喜欢管理或经营活动,对事件或他人形成影响,对应的典型职业有企业顾问、销售人员等。
⑤喜欢帮助别人:喜欢帮助他人,为他人提供支持,对应的典型职业有护士、教师等。
⑥喜欢计划与细节:喜欢有计划和规则,希望遵照既定的安排完成工作任务,关注细节或数据,对应的典型职业有会计、审计师等。
⑦喜欢挑战冒险:喜欢接受有挑战性、有风险性的活动,对应的典型职业有登山运动员等。
⑧喜欢与人打交道:喜欢与人沟通,与人接触的活动,对应的典型职业有公关人员、人事主管等。
⑨喜欢钻研思考:喜欢运用分析与推理,进行思考和深度研究,对应的典型职业有哲学家、投资分析家等。
高中生身心发展的需求
高中阶段是认识自我的重要时期,心理学对青少年时期的研究显示,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从14岁开始趋向稳定,性格逐渐定型,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在高中阶段脱离了少年早期盲目的、随意的幻想,变得现实和具体,并开始考虑职业的选择。这个时期,高中学生拥有了独立的意识和价值观念,知识和能力显著增长和增强,他们不仅开始注意自己的职业兴趣,而且注意职业角色和社会地位、社会意义以及社会对该职业的需要。此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满足学生对自己的能力、兴趣、职业意愿、职业价值观、职业决策等方面探索的需要,帮助他们思考未来,从而做出合适的职业决策,减少对未来职业的困惑和迷茫。
有助于确立职业发展方向
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确立的时期,同时也是我们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转变的过渡时期,可塑性非常强。我们一方面渴望获得自己人生的自主权和决策权;另一方面却又缺乏社会经验和对职场的了解,因此亟需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引导。 特别是高考志愿填报时的专业选择,实际上是对未来职业的第一次真正的定位,会直接影响到大学毕业后职业的选择和就业情况。职业是我们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,也是我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媒介,从事何种职业直接影响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,进而影响工作、生活的满意度、安全感和幸福感等。如果一个人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职业,往往会失去工作的激情与动力,丧失自信心;反之,则能最大程度发挥自己所蕴藏的潜能,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。
来源:高校招生